10月20日,午後,讀者在正陽書局裡看書。作為萬松老人塔下的非營利性公共閱讀空間,這裡不僅可以免費參觀文物,還能借閱書籍。宣陽橋邊的第二書房已開業一個多月。
  西城區有一處年逾八百的萬松老人塔,其背後的磚塔衚衕被稱作北京衚衕之根,它的腳下開設的書店專營老北京書籍,4月開張至今已有會員2000餘人。
  與大多數享受國家文保待遇的古建不同,西城區政府將古建築打造成公共閱讀空間,引入民企經營。類似這樣開在文保單位、公園裡的公益閱讀空間已在西城生根發芽。
  西城通過這種政府+企業的合作模式,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務。“政府讓渡部分資源或低價收費,由社會機構自行運營。”西城文委主任孫勁松說,“民營公助”最終目的是帶動全民閱讀,針對不同群體的閱讀追求,打造個性化的閱讀空間。
  試點
  文物保護與再利用
  “天棚魚缸石榴樹,先生肥狗胖丫頭……”站在西城區磚塔衚衕口的正陽書局內,掌柜崔勇將院內佈置的老北京四合院內“經典擺設”一一指出。
  早在去年,西城區文委就開始瞭如何在保護萬松老人塔的同時,對其加以合理利用的調研,同時參會的還有幾家圖書館、出版發行單位,崔勇經過精心準備,拿出了一套保護、利用方案。按照這個方案,崔勇不僅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圖書、老物件輪換著擺出來與公眾分享,而且他還希望把古塔院落打造成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格。
  今年1月,崔勇的方案終獲通過,他還意外獲得免費使用350平方米空間的機會。
  西城區拿出優質文物資源與民營書店聯手,打造公共閱讀空間,進行文物場所的再利用,在北京城這還是頭一次。
  “選定正陽書局來管理閱讀空間,看重的正是崔勇對北京文化的感情,他是把文化傳播當成了自己的事業。”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用了“契合度”來解釋選擇崔勇的原因,他說,自去年以來,西城區政府一直在尋求合理利用區內文化文物資源,提升西城閱讀服務覆蓋面的方式,“文物放在那裡沒人知道,也發揮不了教育和傳承的價值”。
  這也是崔勇的正陽書局能最終開在這裡的重要原因,“我們和西城區政府的需求契合度最高。”崔勇介紹,正陽書局與萬松老人塔“配對”後,萬松老人塔的保護由西城文委負責,塔院內的書店和日常維護交給崔勇,一度遠離市民的文物成了身邊的風景。
  “這兒經常有別處找不到的書。”在書局內尋了一本北京建築史方面書籍,一位70多歲的“老北京”是正陽書局的常客,他說,在充滿京味兒的環境中,讀有關北京的書,“感覺很舒服”。
  創新
  “公共閱讀”兼具個性化
  “民營公助”這一創新公共閱讀模式的提出,是為了滿足市民個體化、群體化的需求,其基礎則是已經實現的“15分鐘閱讀服務圈”的全覆蓋。
  “文化部提出的,每個社區配備200平方米閱讀空間的標準,對於西城區並不現實。”孫勁松說,這是因為“地方不夠”。因此,政府便提出了“15分鐘閱讀服務圈”的概念,力圖實現市民步行10至15分鐘,就可以找到社區讀書點,“在現有社區圖書館的基礎上,按15分鐘為半徑逐漸覆蓋。”
  目前“15分鐘閱讀服務圈”已經完成了鋪點,這也意味著市民讀書的基本需求得以滿足。而在西城的“書香西城”計劃中,“這隻是個基礎”,按照這個計劃,最終要真正實現全民閱讀,針對不同群體的閱讀追求,打造個性化的閱讀空間。這就需要民營機構的介入,“民營書店形式靈活,針對性強。”孫勁松說,政府將部分資源讓渡給民營書店,由其承擔經營任務,雙方各取所需,最終目標是互利共贏。
  例如崔勇的正陽書局,之所以能從數家出版社、公立書店中脫穎而出,就是因為其契合了萬松老人塔的文物特征。
  那不是唯一的試點,9月28日宣陽橋邊的第二書房也正式開張,這裡創造了裝修48小時即開業的“奇跡”。
  “9月初西城(區政府)來跟我談,說有這麼塊地方可以讓我開個書房。”第二書房總經理李岩說,他與這片古典園林可謂“一見鐘情”,很快便決定入駐,九月中旬開始設計書房的陳設方式,28日開業前兩天還是空屋子,“把書架安裝、快遞運輸的時間都算好安排好,8個工程同時開工。”
  10月20日,第二書房裡部分閱讀室的書架仍顯得空蕩,“政府給了40萬元買書。”李岩說,他覺得不夠便自行追加了10萬元購書,但這隻是個開始,“沒有好書來了讀什麼?”
  而在第二書房運營了一個月時,李岩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協議仍未最終簽訂,“我相信政府,也相信自己做的是件好事。”
  孫勁松則將之形容為,“先結婚後戀愛,確定關係了慢慢處。”
  方向
  “民營公助”重在公益
  除了正陽書局和第二書房,西城區未來還會推動書香銀行、公共藏書樓等多種項目,為市民閱讀創造空間。
  孫勁松介紹,西城區政府會不斷探索與民營企業的合作模式,政府讓渡部分資源或低價收費,由社會機構自行運營。核心仍是民營公助,在選擇企業時,政府會以公益性為前提,合作而非出租,經營者的方向、標準等由政府確定,並會對其進行考核。
  “必須與書相關。”孫勁松表示,如茶水、咖啡等讀書周邊的銷售也在允許範圍之內,目標是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,“民間力量達不到的,政府搭把手。”而政府無法一一滿足的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,則由民營機構補充。
  孫勁松說,“搭把手”之前,政府也會考量對方是否可持續發展,如正陽書局便是已在前門經營多年。據崔勇統計,目前實行會員制借閱、銷售的正陽書局西四分號,開業半年便有了2000多名會員。
  而李岩的第二書房,在十一期間每天都會有七八百人的客流。
  “希望這個圖書館能以人為中心。”李岩說,在成人閱覽室中,他將書架全部依牆壁擺放,併在房間內佈置了數套木質桌椅,以及可製作咖啡等飲品的吧台,都是為了讀者能夠舒適地閱讀。
  未來,西城區還會出現更多依托政府資源運營的讀書空間,“以需求為導向。”孫勁松認為,這實際上是依托區內資源,吸引更多元的民間資源聚集的創新嘗試。
  “捅破了窗戶紙,路就越走越寬。”他這樣總結,至於在與民間機構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,他不太在意,“辦法總比問題多,想做一定能做好。”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黃穎
  本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浦峰  (原標題:“民營公助” 西城試水新型圖書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rnhdp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